
聚力精准扶贫 实现提前脱贫
泉州市老促会
(2017年11月16日)
为了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下称“决定”)、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泉州市委、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强化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泉委发[2016]2号文)和中共泉州市委办公室、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实施意见》(泉委办发[2017]1号文)精神,我会于今年4月开始,组织各县(市、区)老促会对全市老区脱贫攻坚工作情况进行调研,8~9月市老促会再次深入南安、安溪、永春、德化等县(市)及老区乡(镇)、村,开展工作调研。从这次调研情况来看,我市老区脱贫攻坚工作进展顺利,成果显著。2015年底,全市精准识别认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共22931户、64568人,其中革命老区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共13447户、37990人,分别占全市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58.6%和58.8%。经过一年半的精准帮扶(统计到2017年6月),全市老区贫困户已实现脱贫11461户、32364人,完成老区脱贫攻坚任务85.2%,余下尚未脱贫的1986户、5626人,预计在今年年底可全部实现脱贫。
一、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强化责任担当。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市、县、乡三级党委、政府严格按照“决定”和“指导意见”精神,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严格执行脱贫攻坚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责任制。8个有扶贫开发任务的县(市、区)都与市里签订了脱贫攻坚责任书,明确了各县(市、区)必须到2018年确保我市精准识别现行市定扶贫标准线下(2015年为人均可支配收入4568元,2018年为人均可支配收入4992元)所有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181个省定建档立卡贫困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所在县平均水平80%以上;村财收入达10万元以上等工作任务和时间要求。同时分别成立了由市、县、乡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建立市、县、乡、村四级一把手扶贫领导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积极整合各级财力和各类资源,大力支持老区脱贫攻坚和开发建设,有力推动了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二)强化政策保障。为了确保我市脱贫攻坚任务的顺利完成,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强化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发展壮大薄弱村集体经济的意见》和《关于精准扶贫的通知》等9份文件,在工作目标、机制建立、任务下达、资金安排和措施落实等方面做了明确的规定和详细安排,为我市老区脱贫攻坚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在老区脱贫攻坚和开发建设方面,确定了7大工作重点,31项工作措施,5项工作保障。明确规定市、县(市、区)每年安排的扶贫开发重点帮扶村,老区村所占比例不低于70%;财政专项资金及各类扶持资金要继续向老区村倾斜支持;在组织实施脱贫攻坚“五个一批”工程中,对老区村及当地贫困户要予以优先扶持;在“造福工程”建设方面要优先安排老区群众;在财政资金安排方面要优先支持老区村的危桥改造、安保工程等项目建设;对老区村申报的交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项目要给予重点扶持;在国土资源使用方面,要适当增加老区用地规模,优先安排老区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对老区村超额完成省级下达的年度补充耕地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部分要予以追加补助等等,为老区的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三)强化资金扶持。市、县两级财政每年都拿出大量的资金用于老区的脱贫攻坚和开发建设。仅2016年一年,市财政就安排1.15亿元扶贫专项资金,共扶持扶贫开发项目31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07个,村集体创收项目43个,精准救助项目75个(人)。安排3000万元用于扶持30个市级重点帮扶村(其中老区村24个)的开发建设。安排2000万元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和农业产业,促进贫困地区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产业发展格局。安排1500万元用于实施市级“造福工程”项目,为4000个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贫困村民提供了建房、搬迁支持。安排200万元的劳动就业技能培训专项资金,为5.32万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进行技术培训。安排500万元老区建设专项资金用于扶持4个重点老区村和13个老促会挂钩联系老区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县(市、区)也投入了1.29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本地区的脱贫攻坚和老区开发建设。
(四)强化结对帮扶。2016年一年,我市的30位厅级领导和57个市直单位700多位处级领导干部,每人结对帮扶2个贫困户,落实帮扶项目2340多个,帮助5250多个困难群众脱贫。市委、市政府还制定出台了《关于沿海乡镇(街道)结对帮扶市级扶贫开发重点乡镇贫困户工作实施方案》,组织30个沿海发达乡镇(街道)对30个市定扶贫开发重点乡镇实施结对帮扶,共落实帮扶资金962万元;选派了174名市直单位干部到贫困乡镇、村挂职蹲点,为各贫困村增配了领导力量,提供了人员和资金支持。各县(市、区)也相继建立了挂钩帮扶制度。每位县处级领导负责挂钩一个贫困村,结对帮扶2个贫困户;科级领导每人结对帮扶一个贫困户;乡镇、村干部每人至少结对帮扶一个贫困户。使全市的贫困村和贫困户挂钩结对帮扶实现全覆盖,有力推进了全市脱贫攻坚和老区开发建设的顺利实施。
(五)强化社会参与。市、县两级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发挥民营企业、外地商会、本地乡贤热心公益和海外华侨爱国爱乡的优势,积极凝聚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老区脱贫攻坚和开发建设,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百企帮百村”、“百会帮百村”、“百侨帮百村”和“万贤扶千户”等各项扶贫助困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全市共有230多家商(协)会与贫困村签订了帮扶协议,出资5200多万元用于帮助贫困村和贫困户发展生产、危房改造、子女就学和生活救济。有150多家民营企业与130多个贫困村建立结对帮扶。各级侨联与121个贫困村实施挂钩帮扶,通过牵线搭桥,帮助贫困村引进200多个侨资项目。仅安溪县2016年开展的“百企连百村帮千户”活动,就发动了136家企业、商会和海外会馆与101个贫困村、1152户贫困户进行结对帮扶,募集扶贫资金1600多万元,使921户贫困户和3055个贫困人口当年实现脱贫。南安市2016年开展的“百会帮百村”活动,共发动101家商(协)会,与103个欠发达村结对帮扶,募集帮扶资金900多万元,扶持了1801户贫困家庭,使912户贫困户当年实现脱贫。该市2017年开展的“万贤扶千户”活动,又募集了1197万元的扶贫资金,使上千户贫困家庭得到扶持并实现脱贫。泉州宗教界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也不甘落后,仅泉州大开元寺就捐赠了1320万元,用于资助安溪县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就学等问题;泉州市通淮关岳庙也捐赠了80万元,用于帮助安溪县官桥善坛和湖上盛富两个老区村发展生产。
(六)强化精准扶贫。按照中央和省委有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要求,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创新脱贫工作机制,探索精准扶贫综合措施,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实施“一村一案”、“一户一案”办法,在产业开发扶贫、内生动力培育、“造血”功能培植上下功夫。力求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如安溪县创建的三项脱贫工作机制(即探索产业扶贫“三个一”,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和“造血”能力;推动稳定脱贫和县域发展联动,探索相对贫困的解决机制;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构筑脱贫攻坚大格局)获得了国务院扶贫办充分肯定并转发全国学习参考。南安市通过政府出资担保,由市扶贫开发公司为全市自愿加入的503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统一办理扶贫小额贷款,与5家光伏运营企业联合,建设扶贫光伏发电站,在前15年的运营期间,可为国定、省定贫困户每户提供2.1万元收益,市定贫困户每户至少可以收益1.5万元。南安市向阳乡根据该乡地处边远山区,交通、信息不畅,农副产品外销难的致贫原因,下决心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创建网商平台,发展花卉、佛手树等特色产业种植,打造“四季花海、七彩向阳”以及引进“大户”,组织开展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发展战略,使全乡的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变化,农民人均收入得到显著提高。由乡政府组织创建的官方微博“海西慢生活示范基地”和官方微信公众号“海西慢城向阳”等网上平台在国内已获得较高的知名度,网上销售量迅速得到提高,仅去年创建不到一年期间,顺丰快递就为其送出了1.6万多单的产品。当地贫困村和贫困户在“三农互联网+精准扶贫”的带动下,已全部实现脱贫。该乡的残疾人林联生在乡、村领导发动下,带头成立了山夫残疾人合作社,大力发展“特色精致”高山原生态蔬菜等农作物种植,吸引社员111户,其中残疾社员68户,并辐射带动周边农户56户,2016年带动了12户贫困户脱贫,成了南安市向阳乡精准脱贫的带头人。安溪县蓬莱老区镇利用外出乡贤热爱家乡公益事业优势,发动全镇乡贤踊跃捐资,在全镇26个村庄中,村村建立慈善会,共募集慈善扶贫资金1亿多元,每年从慈善扶贫资金经营效益中提取600万元,用于支持家乡的扶贫助困和老区开发建设,使老区的困难群众加快了脱贫步伐。永春、德化等县采用“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或者“合作社+贫困户+电商”等扶贫模式,为贫困户提供种苗、技术,组织贫困户发展生产并负责帮助销售,使一部分困难群众迅速实现脱贫。泉港区通过建立联村党总支,开展联村统一规划和先进带后进、发达帮贫困的村级联动共同发展也获得了良好的扶贫效果。
(七)强化村财增收。在老区村的脱贫攻坚开发建设中,各级都十分重视贫困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有不少老区贫困村通过采取土地流转发展特色产业,发展乡村和红色旅游业,建设光伏发电站,盘活集体资产等措施增加村财收入,迅速摘掉“空壳村”帽子,实现了村财收入超10万元的目标要求。如南安市蓬莱镇山城老区村,利用市、县两级老促会的帮扶资金,与华鼎岩寺庙管委会联合开发建设观音山公园,发展金色(朝圣)+红色旅游,同时利用向上争取的扶贫资金建设80千瓦光伏发电站,两项投资的效益每年可增加村财12万元。永春县仙夹镇龙水老区村利用投资入股发展传统漆篮编制产业,开发集体山地种植竹编用竹,投资建设40千瓦光伏发电站,每年可新增村财14多万元。永春县石鼓镇吾江老区村通过发展大麻笋种植和初加工,利用帮扶资金种植集体油茶150亩,建设60千瓦光伏发电站,三项投资每年可以新增村财18万元。
二、问题与建议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我市各级党委、政府都能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的“决定”和“指导意见”精神,把脱贫攻坚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为之付出了大量人力物力,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脱贫攻坚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有的基层单位对长期实施脱贫攻坚的思想准备不足,只满足于完成眼前任务,对如何长期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如何通过开发建设,以产业带动脱贫还缺乏周密考虑和长远的打算。少数干部对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有些畏难情绪,有的贫困老区村两委班子对打赢脱贫攻坚战缺乏信心,内生动力不足,少数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
2、稳定脱贫增收的措施有待进一步做实。少数基层单位稳定脱贫的措施尚不到位。有的只追求短平快方式解决脱贫问题,缺少长期稳定脱贫的实招;有的帮扶措施比较单一,采取“输血”式扶贫措施较多,“造血”式扶贫措施较少。尤其是农业产业发展受自然约束较多,抗风险能力较低,仅靠贫困村或贫困户的单打独斗发展种养业很难实现脱贫致富,必须依靠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引导并采取扎实有效的精准扶贫措施,才能使贫困村和贫困户实现脱真贫、真脱贫。
3、一些革命老区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仍较薄弱。多数老区村地处边远山区,基础设施落后,缺少资源、资金和人才,自我发展能力低下,村财创收措施乏力,如期实现村财创收超10万元任务难度较大,单纯靠财政补贴兜底不是长久之计。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如下:
1、要进一步提高脱贫攻坚的思想认识。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认识脱贫攻坚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是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对本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要咬住青山不放松,一任接着一任干,认真扎实做好各项扶贫工作,做到不辱使命,勇于担当,只争朝夕,少说多干,针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要进一步凝聚共识、理清思路、锁定目标、强化责任,确保脱贫攻坚任务顺利按时保质完成。对贫困村和贫困群众要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动员工作,注重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注重培育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变被动脱贫为主动脱贫。
2、要进一步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消除贫困,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也是各级各部门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要使人民群众长期脱贫、稳定脱贫,就必须认真做好政策、制度、人事、资金等各方面安排,建立健全脱贫工作长效机制,使人民群众出现返贫时能及时得到救助,迅速实现脱贫。首先要进一步深化精准扶贫发展规划。下阶段,我国的扶贫开发已经从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在新的脱贫攻坚历史阶段中,我市的脱贫攻坚规划也应随之深化。要从更深的层次、更高的目标要求调整好脱贫攻坚和支持老区开发建设的规划和计划安排。要从产业发展布局,基础设施和民生保障设施的完善方面,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制定好发展规划和各项计划安排,引导帮助贫困村和困难群众选择、创造一条脱贫致富之路。其次要注重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要针对贫困村和困难群众的致贫原因,探索标本兼治切实管用的办法,在政策、资金、生产技术、信息流通和人才智力培训等要素上,给予贫困村和困难群众更多的帮助和支持。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引导企业和农民回乡创业,带动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发展农业产业,增加就业收入,在家门口实现脱贫致富。再次要进一步加强老区基层组织建设。在这次调研中我们发现,凡是村两委班子事业心、责任心强,班子成员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这个村的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就好,精准扶贫工作成效就较为显著,反之亦然。当前,我市老区还有部分不适应村、欠发达村,主要原因还是班子问题。为了改变这一面貌,建议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总书记要求,进一步夯实管党治党基础,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选好配好老区基层班子,建设一支思想开拓、敢于创新、勇于担当、凝聚力强、有战斗力的党员干部队伍。通过加强老区基层组织建设,创建一个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畏艰难、争创佳绩、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和一套决策民主、透明公开、方便管理、约束力强、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带动老区村和老区群众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其四要进一步发挥乡(镇)的引领作用。农业生产投入大、效益低、风险高,仅仅依靠传统农业和一村一家一户的单打独斗很难于实现发家致富。只有通过发展现代农业,高效农业,品牌农业,才能跳出小农经济圈子。在脱贫攻坚中,以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通过乡镇一级的规划引领,立足当地实际,组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引导乡村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和现代农业,形成规模效应,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条件的地方也可由乡(镇)牵头招商引资,引进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土地流转,搞连片开发,按照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带动当地农业产业发展。
3、要进一步加大革命老区开发建设支持力度。我市的革命老区,多数地处边远山区,自然条件较为恶劣,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自我发展能力较差。目前,全市还有省定老区贫困村127个,市定老区贫困村199个,分别占全市省、市定贫困村的70%和66%。有相当一部分老区村的交通道路等级较差,人员往来和货物进出十分不便;有一部分老区村的安全饮水工程尚未建成;还有少部分老区村的乡村医疗站还没建立等等,使这一部分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受到限制。目前应该集中力量帮助革命老区解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把所有不符合乡村道路等级要求的老区村道路列为近三年脱贫攻坚大力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重点扶持项目,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帮助革命老区解决交通不畅问题。
对革命老区的产业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主体主导作用,在财政资金投入上给予老区更多的重视和支持。在后三年的脱贫攻坚工作中,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自下而上制定整村推进规划,将革命老区的特色支柱产业发展,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等项目,尽量纳入扶贫项目安排。让革命老区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实质性改善,推动革命老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4、要进一步壮大老区集体经济。目前,我市老区村的集体经济还比较薄弱,“空壳村”依然存在。在脱贫攻坚中,要进一步关注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工作,对一些条件较差,经济较薄弱的老区村,要给予更多的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并下大功夫、花大力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如通过政府的扶持资金帮助他们在城镇购置集体物业或适度开发建设光伏发电、小水电,发展电子商务等产业,帮助村级组织发展集体经济,打造“造血”功能。对有条件的老区村,要划拨给一定的集体开发建设用地,通过自主开发、合作开发或土地入股等形式,开发建设集体建设用地,形成集体固定资产,创造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实现老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泉州市老区建设促进会版权所有 站内文章如有侵权请来信告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复制
主办:泉州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闽ICP备120239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