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领导关怀|组织机构|信息公告|市老促会动态|县老促会动态|老区动态|老区旅游|老区政策|老区概况|网上来稿

农业科技

老区村的科技带头人

发布时间:2015-05-15  来源:  阅读5190次

老区村的科技带头人

    今年的5月1日,“80后”泉州小伙黄种衍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这天他获得了“泉州市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谈起这项荣誉,这位小伙子是显得有些腼腆,他说,自己只不过是把所学的技术知识用来为老区村民服务而已。

    一、开发养殖可追溯系统

    黄种衍今年27岁,泉州洛江人,原本酷爱计算机的他高考后却选择了农学专业。“考试成绩不理想,专业不好选择,或许这也是冥冥之中的安排,让我如今的生活过得如此充实和有意义。”黄种衍说,大学里,农学知识为他打开了新视界,他开始慢慢喜欢上自己的专业。

    “没学农之前,感觉当农民是一件很土的事情,可如今我却觉得当一个‘新农人’也不错”。黄种衍表示,大学毕业后,他报名参加了省“三支一扶”计划。面对众多就业邀请,他选择到南安市东田镇湖山老区村为老区村民服务。

    虽然刚开始参加工作,但黄种衍已经完全融入了角色。当时村里正想要开办东田绿湖牲畜屠宰点,黄种衍提出,现在许多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非常重视,能不能将信息化系统与牲畜屠宰相结合,建立管理系统软件构架,监管整个生产、销售过程。通过这个系统,客户能知道他买的是哪头猪身上的肉,这头猪在哪养大,怎么养大,什么时候被宰……这样可以让大家知道吃进嘴里的肉都是绿色无公害的“放心肉”。

    很快,黄种衍就和工作人员将设想变成了现实,一套行之有效的养殖可追溯系统首次在泉州牲畜屠宰行业中施行。“这套系统运用到生产线之后,为我们带来了许多慕名而来的顾客。”绿湖养猪合作社负责人蔡东孟说,以前每天生猪肉的销量还不到一头,如今,越来越多的销售商慕名前来下单。

    “他们都说,我们的猪肉吃着放心,现在每天能卖出三四十头生猪,多的时候能卖七八十头,年产值近5000万元,合作社200多户养殖户受益。今年1月,他又提议在微信上卖猪肉,让屠宰点的销售再攀新高。”对于黄种衍,蔡东孟十分欣赏。他说,在工作站工作4年,黄种衍总是虚心向“老农人”请教问题,闲暇时喜欢看书,每年做的笔记有厚厚一大本。

    二、参与研发4项专利

    支农两年,任期满后,黄种衍还是选择留在东田,任职于南安绿野沼气技术开发研究所,因为这里有他放不下的研究课题。

据了解,东田养猪的人很多,许多农家用起了沼气,但黄种衍发现这里存在许多问题。“没有用完的沼气,因贮存运输不便,很多农户选择直接放掉,既浪费又危险。”黄种衍说,一些沼气池修建不够好,会有一些不经沉淀处理排放出来的沼液,污染了水源、空气……

    此时,他想起大学里学到的“沼气、沼液、沼渣”废物利用的知识,但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并不容易。黄种衍翻遍研究所里藏书,记下有用的知识、存在的问题,并走访南安、同安等地20多家大中型养殖基地,“每到一处都会做一次总结,拿到一份详细实用的材料。”他说,虽然这个过程很辛苦,但一切都值得。

    “研究所还跟我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专家结对子,如果遇到问题,我们就能请教专家。”黄种衍说,4年里,他先后参与研发3项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处理沼液装置”“一种沼气贮气装置”“一种废料回收利用装置”以及一项发明专利“一种废料回收利用方法及系统”。

    其中,“一种沼气贮气装置”“一种处理沼液装置”分别荣获2011年海峡两岸创新成果展览会金奖和银奖,同年又荣获第二十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银奖和铜奖;2012年,“一种废料回收利用装置”荣获第七届国际发明展览会暨国际教学新仪器和新设备展览会铜奖。

    如今,黄种衍和同事正研究沼气的低温发酵技术。“每项新技术的研发和利用,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环境效益。”黄种衍说。

                   □本报记者 黄毅 通讯员 苏明明 文/图

泉州市老区建设促进会版权所有 站内文章如有侵权请来信告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复制
主办:泉州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闽ICP备120239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