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中共泉州市委作出《关于开展向陈其伟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决定》指出,陈其伟同志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模范表率,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基层党员干部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勉开拓、清正廉洁的优秀品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广泛的社会影响。
《决定》强调,在全市广泛开展向陈其伟同志学习的活动。一要学习他对党忠诚、恪尽职守的思想品质;二要学习他心系群众、无私奉献的公仆情怀;三要学习他敢于担当、艰苦创业的开拓精神;四要学习他严于律己、甘于清苦的高尚品德。
《决定》号召,全市各级党组织要把学习活动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四下基层”活动,与全市开展的“增强忧患意识 推动长远发展”大讨论活动等紧密结合,迅速掀起热潮。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要以陈其伟同志为榜样,带头转变作风、服务群众、廉洁自律,带领广大群众敢拼会赢、开拓创新,全力推动泉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长远发展。
为老区村脱贫致富操劳终生
——追记泉港区涂岭镇黄田老区村党支部书记陈其伟同志
全国劳动模范、泉州市泉港区涂岭镇黄田老区村党支部书记陈其伟同志担任书记26年来,弘扬老区精神,一心为民,踏实干事,带领全村群众,谋发展求变化,走出一条黄田村特色的致富路,使黄田由市级重点帮扶村,发展成为市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省级文明村,村党支部被评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其本人也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大山深处领路人”,先后获评全国劳动模范和省、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2013年7月7日23时15分,因积劳成疾,猝逝于工作一线,年仅56岁。陈其伟同志突然离去,深深地刺痛着村民的心,出殡那天,千余名村民顶着烈日自发前来送老支书最后一程,以此来悼念长期带领村民开山辟路、创业致富的老支书。最近,中共泉州市委做出决定,在全市开展向陈其伟同志学习的活动。
陈其伟所在的黄田村与洛江区、惠安县、仙游县等三个县(区)交界,是泉港区最边缘的革命老区基点村,全村2300多人,面积11平方公里。由于山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村民思想观念守旧,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该村还是一片荒凉破落,除了一条通往外界的羊肠小道和一些破旧的鹅卵石房外,水、电、路、电视、电话样样不通,村民外出要走30多公里的山路才能到山外,是泉州市经济欠发达的山区贫困村。1987年陈其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他上山下田,进村入户调查村情,深入分析村里的优势和劣势,找出村里在区、镇的定位,理出一条以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为突破口,以兴建学校、村部等社会事业为抓手,以调整农业结构为根本,“实现三年一个跨越,五年一大变迁,十年造就一个新黄田的目标”的新思路。要致富,先修路,陈其伟将修路作为脱贫致富的头等大事来抓。面对区区几百元村财收入的山村,要在蜿蜒起伏的大山修建公路谈何容易,陈其伟付出很大的心血和精力。为了修路,他废寝忘食,不辞辛劳地跑项目,筹资金,带领全村群众艰苦创业。2001年在修建朝阳公路时,陈其伟组织村民们出工出力,白天卷起裤腿和村民们一起干活,晚上在村部研究修路的事。为了获得建设资金,经常跑上级各个部门,20多年来陈其伟往省里、市里、区里跑了几百个来回,经常带着一大批的文件、材料顶烈日、冒风雨步行到山外搭乘公交车去找部门要项目要资金。他的执着精神感动了上级机关的许多同志,有位领导特意交代工作人员,以后凡是陈其伟上门找他不在时,就开办公室让他在里面喝茶等候。几年前,村里建桥,乡村道路不在交通部门补助范围,陈其伟三次上省城苦口婆心地做工作,交通部门领导感慨的说“就凭你一颗为群众办事的苦心,我们也该支持”。修朝阳公路黄田段时,除了村民筹资出工出力外,村里还借了钱,临过年,讨债的人一拨又一拨找上门,把他一个男子汉生生逼哭了。就这样,陈其伟用自己的实干带领村民用近三年的时间打通村里对外第一条通道——朝阳公路,路通了,村民的眼界也宽了,经济也发展了。26年来,陈其伟带领村民共修了10条水泥路,总里程47.1公里,既修好了高标准的外通公路,又让11个自然村也通了水泥路。在修路的同时,陈其伟还带领村民搞好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在通电施工中,为节省成本,他带领村里党员干部义务劳动,爬悬崖、攀峭壁,用3个多月时间,硬是通过肩挑臂扛,把几十吨的器材运进深山,终于在1991年使黄田村民用上电。同年建起了全县(时属惠安县)为数不多的小学四层教学楼,取代原本破旧不堪的土瓦房。1995年他跑部门筹来资金,使黄田村成为涂岭镇第一个用上自来水的村庄。几年来,村里的公共服务设施,村容村貌的整治也因为他四处奔波,筹集资金修建改造而焕然一新。
基础设施的建设日臻完善,有力促进经济发展。陈其伟凭着满腔热血和执着,带领村民充分利用山地资源优势发展经济。走出一条生态立村、绿色富民的特色发展道路。黄田村1.8万亩的山地,原来光秃秃,林木稀少,陈其伟硬是带领村民在荒山上种起大批林木,使森林覆盖率超过80%,整个村庄绿意盎然。基础设施的改善,使黄田村的资源成了客商眼中宝,黄田村地下蕴藏着不少的高岭土矿,在全村还不富裕时,有不少投资商前来洽谈开发,但陈其伟认为开挖矿产会破坏农田造成水土流失,污染溪流,影响生态环境,都被他毅然拒绝了。绿水青山给黄田村带来了优美环境,也拓宽了致富渠道。1987年以来,陈其伟立足自然生态优势,引导村民做好“山水”致富文章。先后筹集办起矿泉水厂,“笔架岩”牌矿泉水在泉港成了抢手货。好山好水出好茶,在海拔560米适宜种茶的山地建起铁观音茶叶基地及茶厂,生产出的铁观音茶韵味十足,每斤可买400~500元,有的甚至卖上千元。利用1500亩的菓林基地发展养峰业,生产出的“黄田牌”冬蜜,由于质量好,产品供不应求。利用优质水质,引导村民养殖“水中活化石”鲟鱼,每年利润高达百万元。经过努力,全村已建成林业基地、茶叶基地、牧养基地、淡水鱼养殖基地、珍禽养殖和养峰基地等,形成了黄田村特有的生态产业致富链。这些无污染的致富项目给村民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2012年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6年前的120元增加到11000多元,村财收入40多万元。
陈其伟是党的群众路线践行者,他把群众疾苦记挂心间,让群众过上好日子是他终生奋斗的不竭动力。他爱与村民唠嗑,白天忙工作,晚上常忙“家访”,村民冷暖事,他都记心上。陈其伟的遗物中,有一大摞黄田村贫困户的资料,上面细细地注明着每户村民的年收入,致贫原因,对一些特别贫困的,还做了记号。村民赖好成的老伴因摔伤瘫在床上十几年,大儿子多年前又意外身亡,陈其伟经常会翻过山头跑到他家看望,逢年过节送去补助金,还给他们夫妇争取到农村低保。对一些特困户,有时还悄悄把自已的钱拿出来送给他们。
陈其伟出生在革命“五老”家庭,父亲是老地下党员,母亲是老交通员,父母亲的人格影响着他,养成热心助人,先人后己,公而忘私的品质。他在担任村大型拖拉机手时,成为村里的“司机”,由于交通不便,村民遇到突发疾病、妇女生小孩要到医院请他帮助,热心肠的他从不推托。担任党支部书记后,为了给村民办实事,他欠下不少亲情。有一次,台胞曾振源准备在黄田村投资建苗圃基地,陈其伟陪着他上山实地察看,同一时间,他的父亲旧病复发,家人来通知时,他强压内心的焦急,仍然与曾先生研究投资事宜,直到对方满意离去后,他才赶回家,看望病榻上的老父。修建公路让陈其伟操碎了心,为了修路,他舍小家顾大家。几年前,父亲去世时,他在修路工地上来不及回去见最后一面。妻子在厦门的外甥得重病,陈其伟本与她约好一起去探望,出行那天,刚好村里公路放样,他脱不开身未能作伴同行,第二天妻子遭遇意外不幸身亡。那一年,他一向成绩优异的大女儿经不起打击,以一分之差与理想的大学失之交臂。这些都让陈其伟万分自责,但他没有消沉下去,一个星期后,又出现在修路工地上。乡亲们劝他休息一阵子,可他说:“现在村里事情多,不能停”。
陈其伟担任支部书记以来,靠着自已一双腿给黄田村从上级争取各种帮扶资金3700多万元,而他自已却过得很清贫,他逝世后清理其遗物仅有400元存款。他给村两委早早定下了干部不设单独办公室、参与公益建设不拿补贴、无偿为村民代办审批事项等一批“老规矩”。这些年村里的路越来越宽,村民的房子越盖越美,却唯独没有陈其伟家的,他家老石头屋年久失修,遇上下雨屋顶漏雨,床都没地方挪,全家人只能到亲戚家借宿,直到去年才拆了老屋重建,拆下来的石条立刻无偿地被运到修公路现场做了拦路墙,然而屋子还没有建好,他却走了。担任村支部书记26年时间里,陈其伟成全了全村的致富梦,唯独遗忘了为人夫、为人父的天伦之乐,最大的遗憾是没能见到孩子们成家。
泉州市老促会
泉州市老区建设促进会版权所有 站内文章如有侵权请来信告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复制
主办:泉州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闽ICP备12023940号-1